元邦网元邦网

花样炒作高分考生不可取

  23日起,各地陆续进入高考“放榜”时间,关于高分考生的新闻吸引了不少目光,也着实给许多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。“高考成绩究竟意味着什么?”一时引发诸多讨论。

  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我国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,古往今来,金榜题名状元郎的故事总被人传颂,激励鞭策后辈发愤图强。从现实角度出发,古人信奉“学而优则仕”,放在如今,一个“高考状元”不仅能给所在学校和任课教师增光,让部分商业机构蠢蠢欲动,甚至能打造地方宣传的“爆款”,被期待日后“出人头地、造福一方”。这也正是相关部门频频强调“禁止炒作”,人们的“高分情结”却高居不下的原因。

  近年来,此类宣传隐有变质的趋势。有的是攀比高分、博人眼球,“这边出了个600多分,那边算上竞赛加分也要自称700分”;有的是扰人清静,无死角吹捧“状元”,报哪所学校、在哪里上课、用什么资料、如何答谢老师等信息徒增纷扰,让人分不清是喜报还是广告;有的制造“屏蔽生”概念,把保护机制变成了“神秘诱惑”……一份份“喜报”背后的激动心情可以理解,然而,站在应届考生角度来看,或许又是不同的体验。

  过度炒作高分考生,对多数考生而言是一种负担,于社会而言同样是在贩卖焦虑情绪。高考成绩固然是大学重要的“入场券”,同时也是前一阶段学习生活的总结:高中三年取得了哪些进步,又留有哪些遗憾?也应看到这些分数背后的故事。考生树立了怎样的理想抱负,人生的下一阶段又有哪些打算?高考不是唯一的选择,更不是最终的关卡,应破除“唯分数论”的思维误区,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。

  “别让人生的高度,定格在高考出分那天。”过度的宣传、盲目的吹捧,对高分考生而言也并不全是鼓励。近年来,有不少学生家长、大学教授甚至高分考生自己都坦言,辉煌的过去似乎成了一种负担,让人自满骄傲、不思进取;若是在专业学习中遇到挫折,自负甚至会转化为自卑,患得患失。

  大学阶段的学习节奏、学习模式、社会参与和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,无论分数如何,都不能躺在“功劳簿”上,最终还是要从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。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高分,缺少的是有真本事的人才,更重要的是坚持终身学习,勇于探索未知,努力在自己热爱的岗位和领域成为“状元”。

  壮志终有凌云日,从来风雨更兼程。一朝登科的剧情令人羡慕,拼搏逆袭的故事同样振奋人心,祝愿每个查询成绩的你都能如愿以偿,更期待那个执着逐梦的你步履坚定,清澈的目光始终望向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