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店比价通”“医保价格通”……近段时间,多地上线药品比价平台,消费者只需要轻点手机,就能“价比三家”。被标高的药价“露出水面”,这意味着,一些定点零售药店的医保药价将成为“公开的秘密”。
长期以来,医保药品价格混乱,是许多消费者的一大痛点。同一药品,在医院和药店的价格不一样,在不同药店的售价相差悬殊,在网上和网下的对比更加强烈,有些实体店的药品价格甚至是网上价格的一倍之多。为何相差这么大?这是因为公立医疗机构采用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,医保药品统一集采,有一个阳光采购价。而药品连锁店、个体诊所、私立医疗机构等采用市场调节价,即由经营者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需求自主定价。
考虑到店面租金、流通成本、行业竞争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制约,同种药品在不同终端的价格不一属于正常现象。但有自主定价权,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定价,甚至漫天要价。原因有三:各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相互独立、孤立运行,有些药品的定价利用了省际之间的信息差,是歧视性高价、不公平高价,不利于合理配置集采药品资源;医保药品直接关系到百姓看病就医,是解决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关键环节,过高的价格加重了消费者负担;医保药品往往涉及到医保基金的使用,随着门诊统筹药店政策实施,可能带来公平问题。
多地上线药品比价平台的背景,正是推进药品价格专项治理,促进价格公平诚信、透明均衡。今年初,国家医保局推动“四同药品”价格专项治理(指通用名、厂牌、剂型、规格均相同的药品),旨在消除“四同药品”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、歧视性高价。不久前,又掀起“上网店,查药价,比数据,抓治理”热潮,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了外卖、电商平台的“即送价”,其原因是网络售药平台竞争充分、信息透明,网络价格是在药品成本价基础上加上了平台抽成费、骑手配送费等,更接近药品真实价格,具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以网络售药平台“即送价”为锚点进行比价,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一是比对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,特别是当月医保结算金额排名靠前或排名上升较快的品种,重点治理异常的高价;二是比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,比如国家或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品种,有利于消除省级之间的信息差,搞清楚真实价格,更好进行集中采购;三是比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,让大家“价比三家”并“用脚投票”。种种行动,重在监督引导,强调纠偏止损,推动价格公平透明而非片面降价,最终是为了降低居民药品负担,增强获得感。
当医保药价摊在阳光下,也引发了一些实体店不满:网络售药平台没有房租水电,如何跟他们竞争?其实,指引医保药品合理定价,不是鼓励大家“拼低价”,而是“拼服务”。相比线上店铺,大多数线下实体店能够合理推荐药品、提供全程用药指导、注重不良反应监测等服务,这是实体店的优势。而且,线上买药还没有纳入医保统筹,消费者只能自费,也说明了实体店的吸引力。总而言之,只要实体店价格合理、服务到位,很多人还是会回到线下来。